不过,柳琦鎏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的两个初中同学要结婚了,他得去闹洞房。尽管心中有些沉重,但想到能为朋友的幸福出一份力,他也感到一丝欣慰。
婚礼当天,柳琦鎏换上一身整洁的衣服,早早赶到朋友家。婚宴现场布置得温馨而热闹,红灯笼高挂,彩带飘扬,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朋友们见到柳琦鎏,纷纷围过来打招呼,笑声不断。
到了晚上,闹洞房的环节开始了。柳琦鎏和几个好友一起,想尽办法逗新人开心。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纯粹的快乐和祝福。
在农村,许多男孩子还没上完初中就回家工作了。传统的观念认为,上大学那是聪明孩子才能做到的事,而对普通家庭来说,挣钱才是硬道理。男孩子早点干活,家里日子会好过很多。这种现实让许多家庭选择让孩子尽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资源分配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更加合理的人口结构来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
1979年起,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并于1980年全面实施。这是为了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国家负担。政府对于遵守一孩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如优先就业、住房优惠等。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计划生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同时,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降低,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然而,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家庭采取非法手段选择性别生育,导致新生儿性别比失衡。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了挑战。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瑕不掩瑜,这些细节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农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抵触情绪很大,因为长期以来的旧观念根深蒂固。早婚早育现象屡禁不止,十八九岁结婚在农村并不新鲜。
农村人结婚随礼,也叫“上份子”。那时候上份子每家每户、邻里之间、相好不错的乡里乡亲都是一个标准,扯一个大红花帐子,有的上一毛钱(后来是一元钱)。钱,主家会留下,而帐子有真帐子和假帐子之分。真帐子是亲戚朋友送的,主家留下,将来回礼;假帐子是邻里乡亲送的,过完事是要挨家挨户送回去的,送的时候带着瓜子喜糖答谢!
参加完同学的婚礼,柳琦鎏回到学校参加了元旦联欢晚会、拔河比赛、期末考试,然后迎来了寒假,准备过春节。
今年的春节,家里又出事了!起因与叔叔那次在学校搜查弟弟的书包有关。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