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伯钧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
每天只要睡上四五个小时,就能保证全天精力充沛。
一大早,一边念叨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边拉着赵铁锤等人从临时团部往基地赶。
最近这半个多月,他基本上就是两点一线,要么在青阳镇团部,要么就在磐石基地。
要不是基地初创,千头万绪,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拍板决定,他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这段时间,钱伯钧特别想念刀头舔小鬼子血的日子......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钱伯钧的吉普车便碾过碎石路,驶入磐石兵工厂的警戒区。
门口的哨兵持枪肃立,钢盔下的眼神锐利如鹰。
兵工厂依山而建,隧道入口伪装成天然岩壁,只有走近才能看见嵌在石缝中的防爆灯。
验明身份后,钱伯钧的车终于缓缓驶入基地内部。
“团座,您来啦!”兵工厂总负责人楚明远小跑着迎上来,灰蓝色工装沾满机油,手里还攥着一份生产报表,“‘铁拳Ⅲ型’反坦克火箭筒的试生产已经完成,就等您验收了。”
钱伯钧点点头,跟着他穿过三道厚重的防爆门,一路左拐右拐,很快来到了反坦克火箭筒的生产厂房。
基地厂房内热浪扑面,机械的轰鸣声震得耳膜发颤。
流水线上,工人们正组装着黝黑的火箭筒,锃亮的散热槽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穿透力测试结果?”钱伯钧拿起一支成品,指尖划过筒身上的散热纹。
“三百米内击穿82毫米均质钢甲!”楚明远兴奋地搓着手,“比上一代提升15%!不过……”
他声音低下来,“特种钢材短缺,月产量只能维持在两百支左右。”
钱伯钧皱眉,为了保证全团后续作战的持续性,他把系统积分兑换了大量的粮食和燃油,统统储存在新建好的仓库里。
想了想,强行忍住兑换特种钢材的冲动,对着楚明远吩咐,“优先保障装甲营的使用。咱们现在还是以科研为主,小批量生产,小批量验证,等经过实战验证以后,再选择最合适的型号进行大批量生产。
老话说的好,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
以后的武器装备升级换代会非常快,这方面你们要做好规划!”
不等楚明远回复,钱伯钧又向跟过来的苏婉清说道,“告诉苗哲,兵工厂所需的各种材料务必要得到保证,国内没有,就去国外采购!
所有外贸得到的钱财要及时花出去,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咱们427团不缺钱,缺的是能够让战士们打胜仗的武器装备!”
楚明远听到钱伯钧的吩咐,眼前一亮,一边快速做笔记,一边恭声回复,“是!”
“好的!”苏婉清也没有多说什么,准备后续专门给苗哲打个电话,通报一下钱伯钧的意思。
钱伯钧见两人都清楚了自己的意思,转头向隔壁生产线望去,那里正组装着“暴风”式冲锋枪。
年轻的女工程师周雨桐(南洋归国的枪械专家)正调试着供弹系统,见到钱伯钧带着视察的小队伍走了过来,微笑的打起了招呼:“钱团长,新改进的32发弹匣卡壳率降低了70%,但弹簧寿命还是不够……”
“用汽车悬架的合金钢试试。”钱伯钧抓起一把样枪,扣动扳机,短点射的弹壳叮当落地,“射速再压一压,省着点子弹。
小鬼子现在学精了,冲锋阵型摆的有模有样的,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密集板载了!”
说罢,轻轻拍了拍周雨桐的肩膀,“继续努力,今晚让炊事班给诸位专家加餐,我再继续转转!”
楚明远提前一天就知知道了钱伯钧今天的视察内容,赶紧在前面带路。
他带领着众人穿过漫长的隧道,最后穿过一道厚重的石门,转眼间就来到了山外一处测试场地,震耳欲聋的炮声骤然炸响。
四门博福斯40高炮正在测试台上怒吼,气浪掀得一旁的测试人员的衣袂翻飞。
炮兵出身的车间主任马飞宏扯着嗓子汇报:“仰角电机改进了!现在能追着鬼子飞机打......”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沉闷的“咚!咚!”声。
“那是‘雷霆’120重迫击炮。”楚明远指向测试场地深处,“王教授带人在试射增程弹,射程突破八公里了!”
钱伯钧眯眼望向硝烟弥漫的测试区:“精度呢?”
“三发落点散布二十米。”马飞宏挠头,“不过打鬼子集结地够用了......”
钱伯钧满意的点点头,“一切都以实战效果为基准,回头给大家请功!”
很快,钱伯钧众人又来到了装甲厂区。
维修坑道里,三辆九七式中坦正被大卸八块。
装甲营技师“铁手”张大力正带人焊接炮塔附加装甲:“团座,咱用锅炉钢板给这些铁王八加了个‘龟壳’,鬼子37炮绝对啃不动!”
钱伯钧敲了敲焊接缝:“发动机呢?”
“咱们自己产的还是差点意思,还是需要团座提供的那种进口发动机!”张大力笑容突然僵住,擦了擦额头的汗,“就是油老虎,跑三十公里得喝一桶!”
钱伯钧听完,没有任何失望的意思,发动机这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国内军工人的痛。
他重重的拍了拍张大力的肩膀,“继续努力,不要一味的追求火力或者速度,够用就好。
咱们的武器装备只求能刚刚碾压小鬼子就好,超出太多,只能是浪费。
当前阶段,咱们还是以打赢小鬼子为主,至于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迟早会有的,哪怕功成不必在我!”
就这样,钱伯钧在楚明远的带领下,把基地内的主要生产线都转了转。
看着各项进度都有条不紊的进行,钱伯钧对于此次视察很满意,对于楚明远的表现也是赞不绝口。
果然,把这小子放在兵工厂算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
楚明远自从见到钱伯钧,脸上的笑容也没有消失过,最后引着钱伯钧拐进一条标着“绝密甲-7”的岔道。
岔道尽头是一间用铅板加固的实验室,三名穿白大褂的技术员正围着一具两米长的筒状装置争论。
“周工!”楚明远喊了一声。
弹道专家周维鸿转过身来:“钱团长,导引头抗干扰问题解决了,但燃料稳定性......”
突然,警报器尖啸!
“卧倒!”在一旁负责安全警卫的赵铁锤猛地扑向钱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