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啊?”李小玉从来不知道支教还具有这样的神奇疗效。
“我们两口子也是分析了很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儿宜居。”
宜居?
“燕子山村后面是山,山里是树林,前面是田野,是庄稼,绿油油的空气好。”
可是那个陶瓷厂也冒黑烟啊。
“再有一个,学校的伙食不错。”
这一点李小玉也承
认。
她一惯是挑食的主。
从小到大读书吃食堂最痛苦。
好在从小到大几乎也没读开过家,都在县城搞定了,哪怕是上了中师每天晚上也回去住的。老妈就变着法儿的给她补。
“唐姐做的饭菜,比我妈的手艺更胜一筹。”李小玉最后给了这样的一个点评。
“是啊,两荤一素还有一个汤,几乎每天都有水果。”陈老师满意的点头:“比镇上学校的食堂味道好太多,我的饭量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增加的。”
“再然后就是我们的晨练。”陈老师道:“最早的时候我们俩是跑不下来只能骑自行车对吧?”
这话没假。
“后来,我们慢慢跟着一年级的小朋友跑了。”
“到现在,不说高年级吧,中年级咱跟得上。”
李小玉想了想,确实有这个本事。
“你看,能吃能睡还能好好锻炼,再一个,这些小孩子也挺懂事的,淘的时候都确实淘,但学起来也不要我们担心,所以我们的心情也不错。”
“对,这就是我们身体越来越好的原因。”
“说起来,燕子山村小的好处数都数不完了。”陈老师和李小玉哈哈大笑起来。
最搞笑
的是,那些城里的亲戚朋友同事好友要将自己的孩子往这里塞。
“这事儿,我们问问李老师吧。”陈老师口中的李老师是李新月。
李新月感觉这是一个新课题。
同时,她发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
“接收他们也不是不可以。”李新月看了一下这个村小,目前安排的是十二个班,加一个幼儿园共十三个班,一共才四个教室,加上支教的老师们长年不超八个人:“只是,我们的条件有限啊,怕是照顾不好他们的孩子。”
这些孩子是谁?
在家里那完全就是小少爷小公主的身份。
娇滴滴的可没有村里的孩子皮实。
李新月想着要给他们打交道还是有点头痛。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李老师,这一点儿我们早早的给他们说清楚,读书就是来读书的。来了燕子山村就得按燕子山村的规矩来办。”陈老师道:“口头说了还不算,还得签一个协议。”
对啊,入读协议!
李新月眼前一亮,纵然这些人是老师也一样,不能来干预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一切都按着学校的规矩来。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