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受伤,算是给了我一个理由。不过,得过几天,等我把手头上的事情处理一下,找个周末过去看看。”
随后,在电话里,他们又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后,刘新放下电话,随即陷入沉思:他想不通,老槐怎么可能为李建国出面搭线?
老槐,在省里的位置和刘新在烟海市的一样。
老槐,本名槐栋。
在高级别的仕场上,上下级之间能以姓氏直接相称的,一是证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二是两个人都得不忌讳仕途规则才行。刘新和槐栋,就是这种关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槐栋和刘新同为“东鲁省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两年制的同班学生。
他们与正常在校学生不同的是,两人都是以在职仕员身份,作为仕官后备力量,由上级安排到“经济学院”脱产上学的。
两个人同班同桌,又同住一个宿舍。在那个年代,宿舍虽然简略,但是进修学员一般都是两人间。于是,在这不到二十平米的天地里,他们两人结下了兄弟般的感情。
当年的隗栋,是莱河县的副书记,刘新是市属部门的一个科长。
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和现在不一样,经济条件也没法与现在相比。所以,两个已经成家的大男人,特别是在上学期间,每个月的基本工资都得用于养家糊口,他们在校其间的生活标准,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有点补贴,但还是捉襟见肘。
刘新家的兄弟多,二哥家的男孩和三哥家的女孩,都是省体工队的队员。男孩子是搞吊环、自由体操;女孩子是高低杠和平衡木,成绩均在全国前五。
在周末的时候,兄妹两人常常结伴看望小叔,看到他的学生生活这么艰苦,回队后号召师兄师妹们,把每周发的饼干、巧克力、奶粉等剩余营养品都收集起来,送给小叔。
这在当时,毫无疑问成了刘新和槐栋补充营养的奢侈品。就这样,两年同甘共苦的学生生活,成为他们的感情纽带。以至于时至今日,两人依然使用当时称呼,一个叫新老弟,另一个喊栋兄,常常还会谈起在学校期间发生的各种糗事趣闻,以及孩子们送的那些剩余营养品,那些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味道……
槐栋高高瘦瘦,带着一付老式的近视眼镜,据说他是名人之后。由于出身在南方,他说话的语速比常人快上几个音节。他的特点是,不管与谁说话,都是直视对方,让你可以感到他的坦荡和真诚。
槐栋的脾气急躁,办事直接,为人正派,敢做敢当,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和原则。这一点,他们两人很相似。为此,他们两个还开过玩笑说,这是他们兄弟家的遗风。两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也不善交际。
刘新知道,槐栋和自己一样,这些年来,除了工作关系,他与企业老板也是保持着一定距离。在东鲁政经场上的人都知道,凡是送给槐栋的礼物,即使是土特产品,也不能超过二百元钱。否则,他会让司机原物退回。即使是刘新,每年也不过是送去两箱他喜欢吃的国光苹果而已。
由于槐栋坚持原则,不讲情面,行事严厉,每当他到基层检查工作或者开会时,辖区内的地方官员们,在私下里常常调侃说,又要“怀”天了。
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槐天的刘新,他想不出李建国是通过什么关系,以什么方式说服槐栋出马助阵的。也许今天晚上,我应该打个电话给栋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