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你是警察,我们听你的。”
“好,你们一个是警察,一个是记者,工作性质与一般人不同,我不劝酒,咱们这最后一杯,就由我来收场,然后,大家吃饭,喝点茶水醒醒酒,你们再撤。”朱老板说。
“客随主便,大侄女,你没意见吧?”
“唉,今晚终于和大叔哥第一次感到一家亲的味道……”
~~~~~~~~
大概在十一多钟,还是纪文昌叫的“替替”打车,一起回到市里的。于大海没有让对方送自己回家,而是在靠近四大马路的地方下车。他准备到红卫小广场,用他的话说,准备活动一下腿脚,舒展一下身体,一是为了运动锻炼会儿,二是为了消消酒气。
前面已经提过,只要晚上没有出警任务,于大海一直坚持锻炼的习惯。以往基本都是,在晚上九点多钟,等老婆女儿洗澡休息后,他按着多年不变的循环路线,顺着胜利路向南,经过香港路、烟海路绕到四大马路,这期间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左右。然后,他选择在红卫小广场树的林里停留一段时间,伸伸腰,压压腿,打上一套“螳螂拳,”或者“通背拳。”
今天,他的情绪处在亢奋与沮丧之间。亢奋,是因为他终于说出一直压在自己心头上的不安。沮丧是因为,这个不安至今依然存在,依然让他自己无法释怀。
于大海下车后,试着跑了两步,也许因为喝酒的原因,显得有些气喘,通俗点讲是压不住气。他不得不承认,年龄已经大到不让自己忽视的程度。他叹口气,用慢跑的方式,跑到小树林后,停了下来。抽支烟,稍作休息,这才开始试着打起“螳螂拳。”
烟海市属于武术之乡。据传,明末清初,胶东有位王朗先生,自幼喜欢武术,崇尚自然。在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之斗。他随即灵机一动,捉来螳螂与蝉放在笼中,观摩它们的搏击之术,结合人体刚柔虚实的条件,根据螳螂做出的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举刀、踢腿等袭击之态,开创出一套螳螂拳术,最终成为一代武术大师。
少年时代的于大海,喜欢武术,热爱运动,拜师与烟海有名的螳螂门下“蒋家拳房。”拳房,是这个城市对武馆之类的“土”称。
于大海聪明好学,习武刻苦,深得师傅蒋承义的喜爱,最后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已进古稀之年的蒋先生,打破“传内不传外”的尘俗门规,倾馕相授,使于大海成为唯一一个得到蒋氏真传的外姓弟子。
“螳螂”讲究刚柔并济,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配合。必须眼、手、腿与身法混为一体,达到变化莫测的意境。动作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弱、快而不乱,以“快、准、狠”为要旨,属于一门即富有技击拳术,又具有形体艺术的精妙拳、法。
当许多人还在争论在散打搏击中,是传统武术厉害,还是西式拳击更为实用的时候,于大海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个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武术,对奠定练武之人的基本体能,训练技击反应,提高身手搏击的灵动性,以及强化腿脚刚猛配合,拳技搏击有着事倍功半的帮助。至于谁强谁弱,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摈弃私见,吸取百家之长,补其所短,打破中西拳术限制,让所有技击技巧与体能力量充分发挥,又能为我所用,才是击敌制胜的根本所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